每天吃早餐的时候,麓小宝都喜欢用手机看新闻,忧心一下天下大事,回味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啊,这世间不幸福的人真的太多了。比如,难民。6月20日是联合国的世界难民日。那天,联合国难民署在北京举办公益观影活动并在微博上发起“和难民在一起“”的话题。此举在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经备受追捧的微博女王也因分享几条表达对中东难民的同情而遭到网友们的一致打压批判,可谓墙倒众人推。

2016年时难民潮曾将德国推向风口浪尖。虽然部分中国网友们齐声呼喊德国终将变成德意志斯坦,默克尔大妈却决定再一次参与总理竞选,再度争取连任。有些人认为默大妈似乎是一个引狼入室的政治家,是谁给了她这份勇气让她敢于继续争取连任?答案是:德国人民。民调显示,仍有50%的民众表示对默克尔执政表示满意。

麓小宝觉得有些好奇。在恐袭、治安恶化等负面消息不断涌出的同时,德国民众仍愿意让默大妈当下去。为什么呢? 要了解真相,就要去现场。麓小宝去不了现场,只能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一位人在德国、博学多闻的麓小姐姐。幸运的是,德国留学的麓小姐姐也算是亲身参与了这个历史性事件,从难民的涌入到现在,也陆续参与了一些关于难民的活动,第一时间看见了德国民众的反应,因此她欣然同意通过视频和文字与麓小宝及白麓社友分享她的见闻。

 德国社会的友善反应
麓小姐姐说,我在德国看到了许多德国人对难民真诚的善意。

比如,在一次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游行中,一个德国阿姨把自己的房子免费供给难民住。这位阿姨在游行中还说,“就在几十年前,一样的人间惨剧就发生在德国,战争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今我们享受和平,也应该尽全力帮助这些受难的人民。”

图为德国民众高举“欢迎难民”的巨型条幅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哥廷根也有民间组织会自掏腰包每周六定期举行与难民共进晚餐的活动。大家一起与难民做饭,然后用德语聊天,主要目的是帮助难民融入生活,帮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组织者一般都是年轻的德国大学生,他们也都与难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也会在生活各个方面,比如找房子,办签证,找工作方面为难民提供信息。

还有,一个德国作家朋友,主要是研究犹太人在德国历史的,现在已经退休。他曾用尽自己的人脉打了无数通电话帮助一个即将遣返的难民女孩儿办理了签证,申请到了语言班并帮助她取得了技术学校录取通知。

另外,朋友的表哥是绿党的政治家,他在自己的生日时对全家人说,我的生活现在已经很幸福,大家不需要送我礼物了,如果想表达心意就去给难民组织捐一些钱吧,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份礼物。

我还看到,我的邻居也在窗户上贴上了 No one chooses to be a refugee的标语。

图片来源:耿大刀

麓小宝很惊讶,也很感动。原来德国人对难民抱有如此真切的同情和关怀。特别是美国的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美国恨不得要禁止难民入境。而德国社会却一直坚持理念,不忘初衷。是在难能可贵。

但是,麓小姐姐却说,其实,美国的政治变化其实也冲击到了德国。

 美国总统带来的冲击
麓小姐姐说,在美国大选当天,她和一大群德国同学熬夜到凌晨五点多,在学校一起等待大选结果。所有人都以为希拉里势在必得,门外的募捐箱特朗普的瓶子里自始至终都没得到一分钱的捐赠。可是,当最后大局基本已定的时候,全屋的年轻人们都沉默了,有人气愤地提前离开,有人掩面而坐不敢看大屏幕上的票数。当时,美国文学系的老师也来现场看了大选,他本人强烈反对特朗普,也最无法相信特朗普能上台。

图片来源:耿大刀

自从特朗普宣布竞选到最后大选,美国新总统就一直占据德国各大报纸版面,但是德国媒体对他似乎从未有过任何正面报道。德国群众们自然对这位跟欧洲对着干的新美国总统没有任何好感。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有几次跟德国人提到美国,他们都说:不要提美国,糟透了!在参加一次关于美国竞选的讲座中,主讲嘉宾对一个提问者说:假如你是特朗普。提问者立刻愤怒的驳回:请不要把我类比成他!

当然,麓小姐姐坦承,她所在城市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学术氛围很浓城市,所以可能不具代表性,不排除一部分德国人可能支持特朗普,但是仅从她接触的人群来看,特朗普的上任使得德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跌入谷底。

然而,远在中国的小伙伴们似乎对于德国正在发生对一切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圣母癌”,“德意志斯坦”,“白左兴”,“德国亡”等言论不绝于耳。麓小宝感到非常疑惑:德国民众积极接受难民,而远在中国的吃瓜群众却用激烈语言进行强烈抨击。为什么已接受大量难民的德国仍然有部分民众愿意继续努力帮助难民,而还未接受难民的中国却已收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

 德国的需求的盘算
随着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难民也成为了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早在内战之初就有数以万计的叙利亚人逃到四周。2013年,更多难民开始选择前往伊拉克北部甚至开始横跨地中海逃向欧洲。随着默克尔打开边境政策的落实,仅2015年和2016年,德国就已接受120万难民。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德国打开了边境?麓小姐姐分别从经济、文化、与历史角度进行了分析。

1) 经济需要

由于德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低,预计在2030年劳动力将减少600万,这将极大阻碍德国的发展。随着德国高校升学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高校。劳动力本来就短缺,年轻人又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导致德国未来将面临体力劳工短缺的困境。作为工业型国家,若不能及时填补劳动力,德国很难保持长期稳定经济发展。

2) 文化多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德国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受欢迎移民国家。这似乎与我们的想象有所不同,在中国的舆论声中,似乎应该是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才是移民胜地,其实不然。

麓小姐姐说,德国史本就是一个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历史,加上二战后大量涌入的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国劳工,德国算是一个文化相对多元的国家。根据2012年联邦统计局报告显示,德国有20%的人具有移民背景,有近82个国家的人民选择移民德国。欧洲统计局报告显示,无论是欧盟内部人员流动还是非欧盟国家人员涌入德国,德国的外国人口数量都是全欧盟最高。

图为2011年德国净移民状况,地图上颜色越深表示越多人移入这个区域

图片来源:Spiegel

从难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德国打开边界的政策表示了德国政府对难民友好的态度,第二方面考虑德国关于子女教育和就业情况的良好政策,德国都是寻求避难很好的选择。

3) 历史传承

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华沙一跪似乎就奠定了二战后德国对于战争的态度:积极认错,坚决不能重蹈覆辙。因为二战,德国成为了一个很特殊的国家,虽然德国现在发展很好,但是人们还是很难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比如每年水晶之夜的默哀活动很多德国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前来为那些被屠杀的犹太人默哀,因为德国现在很多老人的父母或者祖父母都曾是战争的牺牲品,所以排除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普通民众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只是单纯的认为难民很可怜,而几十年前的德国也同样可怜,现在他们有能力帮助难民就应该帮助。其实,在二战时德国人自己也有过当难民的经历。由于战争,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逃去别的城市,所以难民这个词对于德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图为德国二战难民

图片来源:阿威

即使在德国这样一个对于难民似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避难理想国度,这项难民政策还是引来部分德国人们的强烈反对,也给了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极端极右党派AfD发声的机会,使得德国人民政治见解分层严重,也有走向两个极端的潜在可能。

麓小姐姐的一番讲解,让麓小宝理解了德国民众对难民的特殊感情和世纪需要。想到网络上的种种反对之声,他顺势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中国目前适合大规模接受难民吗?尽管网络反对声不绝于耳,但反对是否有更好的依据? 对此,麓小姐姐的回答是——

 中国的国情不允许
麓小姐姐说,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立刻回忆起2013年她去山西的一个农村。那是一个直达公交车都没有的村子,下车时她已经惊呆,里面画面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村里没有卫生间只有门外的旱厕,没有饮用水,人们真的住在窑洞里面,像极了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的农村。村里的大多数人都祖祖辈辈的留在了村子里种地,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并没有走像外面世界的通道。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居民来说,他们似乎是隐形人,只在新闻微博里看过而无法体会。

且不说这些中国农民们怎么看待拿着更好福利的难民,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已经出国的中国人都能在德国接受难民的时候说出最偏激的语言。若中国真的开始接受难民后果会是怎样呢?

首先,中国没有友好接受难民的舆论环境。

中国并不是移民国家。虽有56个族群,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这也导致了中国民众中对陌生文化比如伊斯兰文化的了解、接受程度相对于移民国家都比较低。同时,中国并无完善的移民法律和难民接收政策。德国虽早就有接受难民的先例、完善的移民政策,但如此大规模的接纳难民仍造成了部分难民无法融入,语言文化障碍,黑户等问题。反观中国,不但缺乏相关的历史,随着欧洲难民潮和恐怖袭击事件的攀升,穆斯林已被中国网友妖魔化,很多人将穆斯林等同于恐怖主义。据一个调查,有近九成的中国人强烈反对中国接受中东难民。

第二,可能激化社会潜在矛盾。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比例为49.68%,农村人口比例为50.32%。农村教育医疗留守儿童等问题还是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部分农村连住房饮水等基本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加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各地区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中国也形成一些偏激的现象比如国家内部极端地域歧视,比如仇富。所以,在一个还并未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难民由于接受了各种组织和政府的援助,在中国的生活水平可能会比部分中国人还高。毕竟2010年末,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为251.2元,到2016才涨至450.1元,若难民在中国可以活的比部分中国人好,极有可能导致中国人民心里不平衡,也就存在潜在激化人民和政府的矛盾的风险。

第三,网络暴力摧毁一切

虽说社交网络发展和智能手机很普及,但底层观点仍没能得到很好的塑造,非黑即白依旧是网络上主流的思维方式。很多观点被扭曲下也导致网络暴力。比如麓小宝之前在手机上看新闻看到的,联合国难民署仅仅是在6月20日举办了一场公益活动,便导致谣言四起。谣言包括中国接受30多万中东难民,说联合国在中国20多个城市设立难民营,等等。于是,有网友瞬间编出千字左右评论,试图鼓动反对难民,此言论一出瞬间转发评论过万。很多关于难民的不实消息传播更快,一方面加剧人们对难民的偏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社会矛盾。

图为阅读量上百万的谣言文章截图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第四,对于难民自身中国也不是很好的选择。

难民本身是个敏感又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和平时期的人民无法想象的生离死别和家破人亡,所以一部分难民可能根本没办法独自排解心理上的伤害。若在一个极度不友好的环境下生活,对于他们身心健康也是无益。所以,若中国没有完善的制度来安置难民,由于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加上不能包容他们的社会,难民有可能成为社会的隐患。

看来中国无法成为难民的家园了。麓小宝品味着心里那种复杂的感觉,最后提问说: 难民应该被帮助吗?

麓小姐姐则是坚定地回答:应该!

图为叙利亚和阿富汗难民和超载漏气的汽艇

图片来源:路透社

因为没有人会主动选择成为难民。那些被嫌弃的难民曾经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爱着他们的家人,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他们也都有,所以他们是应该被营救的。在接受难民这一点上,麓小姐姐说必须为德国正名。德国的历史导致了德国人现有价值观的养成。德国作为曾经发动战争的国家,他们对于战争憎恶和救赎的心情就如中国人爱国,民族自豪感一样。所以,普通民众他们下意识的就要帮助难民。中国和德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体系里面,选择接受难民或者不接受难民其实难分对错,只是不同的国家基于各自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在同一问题上作出了不同的选择。2017年,由于各种原因德国已经停止接受难民。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适当的人道主义援助也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上正面积极的形象。其次,考虑到安全以及边境问题,难民问题都是需要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只是无论从文化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情况还不适合接受大规模难民。我们可以通过发起慈善公益活动,募捐等形式表达对颠沛流离的难民们的同情和援助。

本期麓小姐姐:耿大刀,哥廷根英国文学在读, 研究方向为东方学,旅行文学,移民文学

文字编辑:阿威,若若
网络编辑:m豆
责任编辑:小慧若鱼
本文及麓先生、麓小姐姐、
麓小宝形象系白麓原创、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所涉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