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小熊、钟炼
肖斯塔科维奇和巴赫,这两个人单拿出来都是极品,并置一下就更是相互映照。试着把两位大师的作品从时代中抽离,像一左一右托在手里看两个东西,寻找一个共同的视角,忘掉时间,借两大师的作品追逐一下自己内心的影子。
黑色属于肖斯塔科维奇。无论怎么寻找、期盼,甚至自欺欺人的幻想曙光,最终仍旧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蓝色属于巴赫。在包含一切起伏中所呈现的节律最终只是一条平而长的线,线之上是一片蔚蓝。
1 Goldberg Variation—— 哥德堡变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3`58“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是觉得如此舒适。或者,也曾无数次的想象各种情景,都觉得恰到好处。直到有一次,站在大海前,耳畔回响起这段曲子,脑海中、旋律中、视线中同时浮现出一个词,蔚蓝。
2 Piano Trio No.2 -Ii Allegro Con Brio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三重奏-二小调快板 3`16“
与巴赫平稳安静的人生不同,肖斯塔科维奇一生被三股难以抗拒的力量所左右。音乐的变革、自身的性格以及斯大林时代。第二钢琴三重奏是他不多见的欢乐阳光的作品,整部作品沉浸在积极乐观、时代风格以及为爱子庆生的短暂愉悦中,这一切就像是黑夜的大海上闪过灯塔的光束,强光晃得人不知所措,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一切又回归到漆黑的夜中。
3 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JS Bach Cello Suite No 1 in G _BWV1007, Prelude) 2`35“
巴赫无疑是最容易认出的面孔。我在一次聊天中曾经无意的凭感觉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古典音乐中,巴赫从没有远行却走遍了世界。听巴赫的作品,无论风格、题材、还是创作的时期,总是带着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似乎所有的情感在音乐中都能通过适度的控制而得到更好的表达。在巴赫这里,音乐可以说出一切,而说出的一切又都仅仅是音乐本身。
4 String Quartet No.3—— 肖斯塔科维奇:第三弦乐四重奏 op.73:不太快的快板 4`01“
如果说贝多芬的力量来自对命运的抗争,那么肖斯塔科维奇的力量却是来未知的黑暗。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像一头在黑夜的大海上飞身跃起百米的白鲸,短暂的惊愕随着一声回荡久远的巨响而平息。之后是再一次不知何时到来的惊愕。F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是肖斯塔科维奇正直春风得意之际的作品。其中哀伤的犹太风格与肆意不安的力量结合的诡异而自由。听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应该点一支烟,但不需要烈酒。
5 Concerto for Violinno 1 —— 巴赫 第一号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 快板 3`27“
35岁,拥有七个孩子却失去了妻子。而神奇的巴赫居然能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第一号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明朗舒适的作品。与之相反的是,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会在作品中显露出当时的生活。对于如此背离生活的作品,有人说这是巴赫在为经历挫折后的自己鼓舞生活的信心,也许这样的解释是对的。尤其是当两个完全相反的主题与副主题,一问一答的将整部作品烘托的轻松而耐人寻味的时候,听者也许更愿意相信,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短暂的将痛苦融化在对过往幸福的失神回忆之中。
6 Symphony No. 5 in DMinor, Op. 47: 2nd movement, Allegretto(Scherzo) ——第5号交响曲,作品47:第二乐章,快板(谐谑曲)5`42“
斯大林无疑是肖斯塔科维奇式黑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后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的了解中,才慢慢觉得,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成就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而第五交响曲也一直被认为是一部被迫悔过与表露忠心的作品。坦率的说,我是因为这部作品喜欢这位作曲家的。记得第一次听是在十年前,反复放了一个下午。这部作品充满了寒冷而略带笨拙的严谨以及造就完整恢弘的可怕能力。现在的我虽不愿意,但这旋律却早已被深深印在脑海之中。
7 G弦上的咏叹调——4`29“
人的勇气像精力一样,会随着年龄而转移。现在的我会更多的选择去听巴赫,不会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而让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脑海中。相比充满引诱肾上腺素的无边黑暗,我更喜欢平静的蔚蓝。我们无法做到对众多的事情保有深情。如苍穹下的世界,即便处处都那么美丽动人,我们也只能短暂的欣赏,却不能做长久的停留。谨以今天的最后一首曲子,纪念过往所有的美好,忘掉忧伤,并祝福未来。
本文由“乐鉴”(公众号welovedim)授权转载。
本期责编:小慧若鱼
白麓 美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