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全称Pick-up Artist(把妹达人)。把妹达人,起初指的是一群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泡学(把妹)技巧的男人。后来泛指在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男女。在中国把妹达人的技巧和理论被简称为泡学。
如何反制泡学
并不需要任何方法去反泡学。因为泡学的“理论体系”管用,或者说很有局限性。它际上不攻自破。和传销类似,它隶属于一个叫做“从参与者身上获利”的营销模型,它的产品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太多价值。泡学或者PUA 理论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他们面对的对象为何大多都是文化层次不高,头脑简单的人群。这是一个有趣的现代性文化现象。
层次与文化问题
泡学或 PUA 理论最致命的缺陷是,它“有效”的前提,是人之间没有社会层次和文化的差异。很明显,这个假设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让一个社会层次低的人去“泡”一个文化层次高的人,他会感到十分绝望。比方说,一个小县城开便利店的男生,不管哪个泡学派别,也不管他的“熟练”程度如何,对于一个大城市跨国公司的女白领来说,他只得无能为力。他只能在和他相同社会层次的人群中看到他使用所谓泡学的“效果”。泡学信徒看不到这个简单的事实的原因,是因为跨阶层思考需要一定阅历和成熟度作为前提,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却只能关注到自己窄小的社会圈子。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泡学在它的发源地美国相对更流行的原因:美国人的中产阶层占据了绝大多数国民人口;大部分美国人视野并不宽阔。
泡学也很难面对文化问题。比如很多西方的女性来到中国后,觉得难以和中国传统的男人有“感觉”,即使是在语言上消除了障碍的前提下。我所认识的中很多都告诉过我,她们虽然中文很流利,但只会和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谈感情。传统的中国男人并不是没有魅力,因为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它包含了信仰的不同,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对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不同取向。
当然,由于 20 世纪科技和媒介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相互交换和渗透。比如说近代中国人对女人审美观的变化就有西方文化强烈的影响。在人类学中这个叫做“传流”(Diffusion),对于女性美的外在和内涵的标准,全球都在受西方文化的传流(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传流)。
泡学的“理想”
就算暂时放下“文化”差异,缩小人口取样,把局部的相同社会层次的人归纳在一起,然后在一个相当窄小的视野中讨论,“泡学”是否还有效。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见过这样的事情: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但是她却觉得“没有感觉”而拒绝了他。而泡学的理想,就是去让这个男生通过技巧的学习,去超越这种拒绝和“没有感觉”,让这个他喜欢的女生也喜欢上他。当然,很多对现实有所了解的泡学“大师”也会告诉你这是很理想化的,泡学总之“不是这么弄的”,而是要让学员“更有吸引力”,去和不同的女生“练习”他所传授的方法,然后当他熟练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就不会“错过”真爱了。
不幸的是,不管这个男生最终认为自己的“泡”功有多么高明,当他去找那个一开始拒绝了他的女生时,往往会得到一样的结果。这个道理实际上很浅显,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的人,他很难伪装。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不需要做什么我们就会喜欢他。当我们不喜欢他的时候,不管他做什么都无济于事。
有些泡学大师会宣扬,他们的理论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他发生“蜕变”(Transformation),在一个周末之内,或者几个月内。这个说法的营销噱头要远大于它的实际效果。我们知道人是很难变的,即使是变了,变的成分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周期多长,都是千古年来不断争论的哲学问题。泡学在这方面上明显“超越”了哲学。至少他们相信如此。
谬误与猫腻
一个女生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是有一定的性格取向的,而不是什么人只要符合条件就 OK。荣格把这个取向叫做Animus(男生的叫做 Anima),它是女人从小到大,由父亲开始作为第一个和她二元对立的雄性意象(Image)开始,经过和不同的陌生男性接触,文化中所倡导的男人的品质等,最终积累成为一个复杂的意象总和。当她遇到和这种意象相符的男生的时候,她会自然觉得吸引她。也就是说,一个女生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取决于她的成长经历,不取决于这个男生学了多少泡学。对男生也同理,市面上类似的为女人“打造”的“吸引他,嫁给他”口号的知识型商品,都是对这个基本常识的视而不见。
这个 Animus 还有另外一面:外在形象。如果说内在意象代表了一个人的气质,内涵,那么外在形象则更多的跟他的外貌,穿着打扮,相对的财富,相对地位等有关。前者是一个质(Qualitative)上的体验,后者是量(Quantitative)上的体验。注意,量上的地位和质上的层次是不同的,一个有钱人可以在某些环境中有可以量化的地位,比如上司的地位要高于下属,但是这不不意味着他的个人层次要高于下属。一个层次高的人不见得会很有钱或者职高位尊。这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一对男女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意象都被相互欣赏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就是一对完美的恋人了。然而在现实中,匹配程度总是有一些差别的。当我们年纪小的时候比如上学期间,对待外在形象也就是在量化的物质方面并不那么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我们会变得更在乎对方的外在条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过该改造形象改变命运
当一个泡学信徒拥有相对的物质条件的时候,他会很容易的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一个拥有物质条件的泡学大师,也利用这种条件去炫耀他“捕猎的对象”明显高于他人。对他们而言,和老百姓平起平坐是万万要不得的,看不起乡下人是一种必须,拥有一个高档次的朋友圈会增加自己得到“高分”女生的机会。
如果信徒(实际当中的大多数)不幸落入于“下等人”的分类,对他们而言,“不用钱就能吸引”女人则是他们最大的招牌。对于工薪阶层的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他们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有钱的“势利小人”。这种找到福音的感受,导致了他们对这个招牌的下面的猫腻没有任何觉察。
因为内在的意象是个常量,也就是说无法短时间内改造,那么能改的就只有外在形象了。所以,经常可以见到的是泡学大师给男生做的“廉价”形象改造:剪一个更时髦的发型,一身更体面的行头,适当得添加饰品等等。
我个人完全支持男生想穿戴得更干净整洁。但是泡学信徒们对这方面上的投入却远远不止干净整洁。他们会相信某些戒指,项链,帽子,靴子等让女人产生某种“感觉”,至少“她会因此注意到我”,或者说成为搭讪时候的一个话题道具。在形象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在结果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意味着没有意愿去提高他的内在修养。所以长期修泡学的男生人格上相对的肤浅,也是一种必然。
这种对于外在形象的追求不仅仅是自身,而且也投射在女生身上。由于女生的内涵是不能用量化标准表达清楚的,为了给信徒营造成功感,他们必须给自己寻找说服继续做下去的动力。那么依照女生的外貌来“打分”,则是很合理的一种衍生。这个打分通常是以 10 分为最高,1 分为最低;10 分的标准基本向淘宝模特看齐:高鼻梁、大眼睛、尖下巴 – 年轻可爱上相。按照这些标准,很多名人或者成功男士的夫人只能打 5 分甚至更低,所以他们在感情问题上是无法和泡学大师相提并论的。
Alpha Male
除了形象改造,另外一个方面则更有趣。泡学大师会鼓励一个男生去表现出更高的“地位”,当然,这种地位由于并不是靠个人积累得来的成熟度和智慧,它只能靠个人暂时的言行举止来制造。这被称作“群体领袖”(Alpha Male)。这个词取自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于黑猩猩社会的研究,泡学中使用这个词的原因是:在黑猩猩社会中,地位最高的雄性是交配机会最多的雄性;那么如果能让一个男生具备了类似黑猩猩“最高雄性”的特质,他大概就会引起其他女生想和他交配的冲动。
对于这个理论的信奉者,可能没有注意到黑猩猩和人类社会的不同,更谈不让对灵长类动物有任何了解。比方说,雄性黑猩猩的 Alpha 地位是一直在变化的;长臂猿社会是一夫一妻制的;红毛猩猩是独居的;大猩猩则像猫科动物,一个区域内会有一只大猩猩和多只雌猩猩共同生活。
即便如此,Alpha Male 理论在长久以来泡学很多门派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信徒们会学习一些语言技术,被他们叫做“打压” – 意思是挑对方或者其他男人的毛病;或者“冷冻” – 故意不理对方或者其他人等;更有一些肢体上的技术,例如抬起下巴,摊开肢体占据更大面积,花样无穷。这个Alpha Male 说得好听一点,可以算是对于灵长类动物学知识的误用,说得不好听一点,可以叫做“装 B”。
然而他实际上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 Alpha Male。如果这个女孩子所认识的男人都不如他,也就是说他真的是Alpha Male,那么这个女生对他产生一些积极的回应则是很正常的,但他会认为是自己的“技术”熟练的缘故;如果她生活中的男人社会层次要比这个男生高,那么她不做出积极的回应也是很正常的,但他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的技术“还未到位”,需要回去跟大师仔细讨论如何应对。
问题的根源
“吸引不是一种选择”是泡学信徒们的一句箴言。我实际上非常认可这句话,就像前面所说的,感觉不是任何人能控制的。但讽刺的是,不同的泡学流派从开始到现在不遗余力的在发明模型,步骤,方法论,去让吸引变成一种“选择”。这种动力背后的信仰是:“只要我理解了吸引力的工作机制,那么我就可以干预它,这样我就可以人工制造吸引”;而且当吸引出现的时候,女生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我,因为那“不是一种选择”。我们不难看出它的自相矛盾性,但这却是泡学最基本的,最底线的信仰。他们不容许有人去挑战这个信仰,一旦受到挑战往往会选择回避,或者用一些“案例”来证明吸引是可以被制造的。
泡学信仰底线的最基本谬误,是认为“吸引力”是一种“机械结构”(Mechanism),而不是一种自发的现象(Spontaneity)。前者是人工的,需要外力推动和参与的,后者则是有机的,不借助外力的。实际上,整个自然界的运作都是一个自发的有机组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不需要老板(外力)。然而西方人自从“牛顿笛卡尔”世界观以来,由于新的宇宙观中前任老板上帝被撤职了,他们就不得不找一个新的老板。他们寻找的方式是借助科学。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的同时,人类开始去不断干预自然的进程,然后吃到干预后产生负面效应的苦头。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上看,这种把有机世界看成机械结构而加以改造,是我们现在自然环境,饮食,健康,教育等诸多问题的源泉。而人类的情感问题,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干预的结果。人类的情感在受到“人工”干预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各种变态:有的全部个人爱好都被泡妞和约会取代,除了泡学和搭边的成功学之外其他都无法谈论,有的性上瘾,有的精神分裂…而且当事人很难在短时间内体察到问题。
我们需要明白,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生命)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知识相对于生命,意识相对于无意识,是后天的产物,它原本是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减少痛苦,创造生命意义的宝贵人类精神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我们利用知识征服生命(死亡),征服自然的这种执着和其后果,愈演愈烈。
泡学,从这种角度上讲,是人类在感情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征服自身自然属性的最极端表现。虽然目前并不登大雅之堂,但就像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它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些年来文化产品的变化来看,估计类似泡学这样的控制欲极强的东西,还会继续流行下去,而且很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在所有的传统信仰和做人的道理消逝干净的时候,成为社会的主流。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编辑牙牙对文章进行适当改动,原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本社编辑联系。)
原作者:本文选自知乎日报——写给男人的智慧
白麓美文组
本期责编:小慧若鱼
文字编辑:牙牙
图片及网络编辑:Yi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