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世说新语·尤悔》
鹤唳华亭
犹记得初见《鹤唳华亭》之时,宁知是坑却义无反顾地跳了,半部看罢,抚书太息,身边竟无一人可与言。有如独自承受雷霆万钧,当时年少,只觉自己的无数个不成熟的行文想法都可就此搁笔了,我平素读书亦不算少,仍是觉得只此一文,虽为断章,却是孤篇横绝,一众网文难出其右,让人食不知味,一时再无可消遣者。
时隔五年,星移斗转,在网上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之友人,见她们也一般地推崇着雪满梁园这半部《鹤唳华亭》,便也一直默默关注。然纷纷传言晋江上4.0版本完结的讯息之时,我却未急急地跑去看过。甚至闭目塞听,不敢看作者的回复,害怕那结局是不忍闻的。
直到实体书全本再版,我才决定重新翻开这本心心念念的旧时心头好。这等文字我一向深知是急不得的,也从未有过催更的留言。不过偶尔或有戏言:“愿有生之年,得见《鹤唳华亭》完结”之类的话。索性就用“有生之年”作为本文的标题吧,我有生之年的宏愿,也总算是实现了一件了。
这些年性情稍改,阅读品味也有变更,未必是提高,或许只是时移世易心境有所不同。当我重新从头看至结尾,甚至翻旧书字句对照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跨过这么久的岁月,叫嚣了这么久的人心易变,却还是没有长进的初心不改。
定权
这多么像定权。别人说他心狠手毒天性凉薄,而他最堪称对手的五弟却看得透,他不过是个书生、腐儒而已。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兄弟阋墙,夫妻勾心斗角,他尽管谨言慎行,却仍动辄得咎。他不得不练就一副七窍玲珑心,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儒生卢世瑜,他一生想要做到的还是卢老师和母亲教导过他的“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抚近柔远,下车泣罪”。他一生囿于深宫,长于权谋,却还是惦念着那一轮长州的月亮。当他终于有机会看一眼长州月色的时候,却是因为不得不远赴关外亲迎舅舅尸骨。而他本人纵使生死茫茫走投无路,纵使千万个念头在心中闪过,却还是两次放弃了机会,顾氏父子、张陆正、许昌平、卢世瑜,他的亲人兄长为他以鲜血铺就的路,他终究还是未能踏着万人骸骨走下去。
理想主义者的下场。雪满梁园大概也是这样的人吧,她说:牢记旧日校歌,想做文章气节少年人。定权也是这样的人吧。其实书生误国此言不假,因为在他们心中,完成自己远比完成功业更重要。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读书时总喜欢把自己代入为将,后人修史时只关注那将后来如何。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被踏在脚下的骨。而定权,就是那孤独的拾骨之人。在狼烟中的女墙上,他说:“我能够让他们多活五年,他们就没有白白供养我二十五年。我今日一误再误,或有人因此能再活五年。哥哥,有的事,是我不为,有的事,是我不能。但是我今日才发觉,还有的事,确实是我不能为。我就是这样的人,自己也没有办法。”
定楷
定楷,作为他最势均力敌的一个对手,也曾说过:“人生在世,总要拣一条路走下去的。尽了万般人事,剩下的就只能听凭天命做主了。我也想知道,最终天命是选他的道,还是我的道?”
阿宝
此书实在不能算作言情。因女主阿宝从头至尾更像是打了一场酱油,她的智商设定很高,却缺乏展现的情节,仅靠定权的认可和以她为对手,似少了些明线。本文写得最好的情,私以为是父子和甥舅。
太子
皇帝对太子,厌恶有之,牵制有之,临了却不得不承认他和自己最相像。太子对皇帝,谨小慎微有之,诚惶诚恐有之,设计过忤逆过破釜沉舟过,却终究当局者迷。连五弟都看出的,皇帝才是太子最后的依靠,太子却始终未能相信。
太子一心向着的是顾思林。所以才说与其赘言爱情和权谋,此书更想写的是不安的人心和寻觅的温暖。太子依恋顾思林,是儿时的怀抱,温情的回忆。顾思林对太子,于君臣之外、权力之外,也有一份甥舅的真情。太子其人,虽敏感多疑难以接近,却也最能为知己舍命,亦是痴人。
后记
梁园这本书其实并不符合畅销标准,然能如此口碑绝佳,文字当居首功。她的文字如七宝琉璃,如流水铮铮,又如环佩玲珑。文言文处流畅无今人气,用典不着一字,尽得风骨,真可说是“无一字无出处”。当年兴搁笔之叹,如今仍觉高山仰止。但读这样的文字颇费心力,所以很多读者中道弃之,也可理解。
缠杂许多,未免无趣,就以阿宝的话作结吧。
“我若得殿下一半慧根,得甫生便知未来事,仍愿拖这业身躯在三界间循回行走。纵赤足蹈踏泥犁中,受刀斧锯,烈焰焚,亦不算全身俱入地府。总留得一双眼睛,尚可望见人间。”
人间四月,芳心向春尽, 所得是沾衣。
已向季春。感慕兼伤。情不自任。奈何奈何。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转载,原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本社编辑联系。)
原作者:李松石Linden
本期责编:小慧若鱼
文字编辑:牙牙
图片及网络编辑:yingqi
麓山学社美文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