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当里待久了,都难保生出点职业病,搞历史的也是。傅斯年先生当年高呼“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时候,可能不会预料到今天说中文的职业史家们,或多或少都患上了些“史料敏感症”。如此这般的人们,若是读过黄一农先生的这部新著《两头蛇》,恐怕就不仅仅是“敏感”,而且要“癫狂”了。用何炳棣先生的话说,此书所引用到的资料著述,达到了1099种,其数量之多,大概要创国史研究的一个纪录。一农先生在书中提出“e-考据时代即将到来”。虽然看起来,在这个时代里,学者们的工作量要减少许多,然而,《两头蛇》并不是一本简单排比的资料长编,也不是作者刻意炫耀自己学识淹博的牌坊,它要讲述的,是一群人的故事,这就是“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中西文化的交流,近十几年来已成“显学”,而明末清初的这一拨天主教传教士和本土教徒,作为近代中西接触的“先驱式人物”,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以至三句话不离“利玛窦”的大有人在。和许多领域一样,表面看上去再“繁荣”再“热闹”,却往往是内里单薄贫乏、步入瓶颈的一种征兆。提到传教士,常常集中于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说及本土的奉教人士,又往往逃不开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这“三大柱石”,这已经不是稀奇的现象。拿几个著名人物就来概括为数相当之大的群体,并不是明智的叙述态度,“以小见大”终究只是暂时的策略,而不是让人满意的终点。黄一农先生多年搜采资料,以陈垣老所谓“竭泽而渔”的方式写就此书,正是要挖掘充分个案来作一真正“全景式”的展现。

书名“两头蛇”,容易让人想到春秋时孙叔敖的传说,而作者在这里则是受到了明末天主教徒孙元化一首诗的启发:元化某日在家中见到一条两头蛇,见其“首鼠两端”,一头向南一头又欲向北,互相掣肘的情形,突然感同身受而赋诗。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徒们,就正是这样一批“两头蛇族”,徘徊在耶、儒之间,不时地步入矛盾和困境。尽管就耶稣会传教士一方,不可谓不尽力,比如利玛窦,初入中国时先穿僧袍,后来改作儒生打扮,以图增加亲和,又著述大量文字解释两方经典,减少天主教与本土的儒、释观念的冲突,加之机缘恰巧,明末正是天崩地裂、思想活跃的时代,天主教一时间确实颇吸引了一些士人,但随之遭遇的问题和阻力,却越来越大。中西文明殊途已久,连器物惯习之类的交流都举步维艰,更何况是排他性极强的宗教。到了后来,连西来的传教士们自己,也陷于“两头蛇”的焦虑之中。一方面,一些理知意识上的冲突不但调和得不成功,反而逐渐尖锐凸现,比如颇有市场的孟子性善说和天主教原罪理念的背道而驰,更如明人习以为常、奉之甚切的祭祖祭孔与天主教反对偶像崇拜的激烈交锋;另一方面,罗马教廷内部为统一传教事业的纯洁性严格性,一直极力反对此种调和妥协的立场。两面力量的夹攻,终于在康熙年间的“礼仪之争”里全面爆发,随即禁教令下发,曾经无往不利的天主教,在中国还是弄了个灰头土脸。

大叙事已然确立,一农先生考据精密,对人物的挖掘力求详尽到底,却也没有改变上述的这些线索,但一人一生,素来都有很多面相,大叙事倒往往只强调其一。《两头蛇》最吸引人,或者也最具贡献的地方,就是展现了天主教徒们生活的更多面,于叙说“理知的困局”之外,揭示出很多更具体,有时却会更有决定意义的矛盾难处,比如纳妾。在传统观念之中,“广子嗣”为孝道之本,纳妾则是最直接的“广子嗣”的手段,尽管明律中规定“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才可以娶妾,但在官员士人阶层里不守此条者比比皆是,甚至纳妾已入社会俗习,官员们到外地任职,因为寂寞无聊而买妾的都大有人在。但依照天主教的教规,纳妾却并不被允许且被视为重罪,乃触犯了“十诫”第六。徐光启在受洗入教之前,便对教士罗儒望直称“十诫无难守,独不娶妾一款为难”,因其当时只有独子而无孙,后在罗的劝说下放弃了纳妾的念头而入教。徐的情况还算理想,“三大柱石”的另外两位李之藻和杨廷筠,产生入教的愿望之后都没有随即受洗,原因就是在此之前两人均已纳妾,最后只好与妾“异处”以行教戒。当然,遭遇纳妾难题的远不止这三位,他们只是其中信仰最为坚定虔诚的代表,其余既有如许缵曾这般受洗之后依然娶妾而饱受责难的,也有像冯应京、熊明遇此等颇通西学的亲教人士因为先前有妾而终生没有入教的。而坚定心志入教的人,如何处理已娶之妾则又不同,有给予银两直接遣出的,有从此分地而居以礼相待的,更有将其寄于亲友处,待元配之妻出世后扶正的。本来士人圈子里重情之人很是不少,前后的悲欢离合,真是无法一语道尽。
遣妾虽难,终究还是私务,而士大夫引为根本的家国情怀,也逃不开天主教的审诫。明亡之际,有的奉教官员意欲表明忠君心迹而自杀殉国,而自杀一条,却也是天主教教规所不允许的。也难怪著名教徒王徵在绝食自尽之后,友人要为之曲笔而称其为被杀。死了都不能留个清楚的名声,“两头蛇族”们若是真升入了天堂,也不知嘴角挂的是笑容还是苦涩。

参考文献:

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本文原载于《读品》。未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编辑牙牙对文章有适当修改。原作者如有异议请与纽约麓山学社联系。)

麓山学社美文组

本期责编:小慧若鱼

文字编辑:牙牙

图片及网络编辑:Yi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