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麓山学社(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 ” 麓山学社”, 或加微信: lushannyc]
——————————
麓山学社读书会是一个全新创意的文化社交活动!通过对参与人数的限定(15-18人),以及对活动流程的独特设计,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能让您高效地互动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让我们为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离马来西亚西北的吉打州外海四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热带岛屿,那就是远近闻名的槟榔屿,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这里曾经是早期闽粤移民的重要据点,也是近现代史上的闻人辜鸿铭和辜振甫的先祖辜礼欢发迹的地方。
一、辜礼欢槟榔屿初会英国人
槟榔屿英文名称Penang,中文名称最早见诸明朝崇祯年间出版的《武备志》所收录的《郑和航海图》中,这些海图是郑和船队下西洋时使用的海道路线图。由于至迟到唐朝年间中国商民就已到吉打通商,因此早在郑和通航印度洋各国之前,中国商船早已到过这个岛屿。
但是,槟榔屿这个面积不到三百平方公里的小岛,直到十八世纪後期,仍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海岛,属吉打苏丹(早期马来各邦统治者的称呼)管辖。当时的苏丹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不服他所指定的继承人东姑阿都拉,联手起来对抗。东姑阿都拉人单势薄,于一七七一年派人向驻在亚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到西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人员求助。当地一名英国船长萊特(FrancisLight)带了人员来到吉打协助,获得了使用吉打港口的权利。次年英国人又获得吉打港的管辖权。
一七七八年东姑阿都拉继位吉打苏丹,登基后因与缅甸和暹罗关系不睦,又应允将治下的槟榔屿管辖权交给英国政府,並批准莱特居住槟榔屿,建立贸易据点。这是英国人进驻槟榔屿之始,莱特被任命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槟榔屿长官。
莱特在一七八六年登陆槟榔屿,登陆后最先迎接他的是一位住在吉打的华人辜礼欢,提起这位辜姓华人,现在的人知道他的可能寥寥无几,但却是槟榔屿华人社会的创始者,他的后人当中还出现了像辜鸿铭和辜振甫等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一切都肇始于辜礼欢与莱特的这次相逢,即使在近代众多华人大家族的发迹史中,其传奇性也是极为罕见的。
关于辜礼欢的原籍,据福建同安地方文史人员的研究,据称是在同安(现属厦门),他本姓陈,父亲陈敦源因酒后失手杀了一名乞丐,带着家人以一条小渔船逃抵暹罗,后辗转定居吉打。为了表示对酗酒杀人的悔意,他将陈姓改为辜姓,从此后人也都姓辜了。但包括辜振甫在内的辜家在台后人,则认为是在泉州惠安,惠安本有辜姓,在唐朝时由林姓改称。到底辜家是源于同安,还是惠安,可能一时难以说清了。
莱特初抵槟榔屿时,岛上只有五十八名居民。辜礼欢当时並未住在岛上,但是他脑子动得快,比别人更早预料到英国人到来后急需充实人口,开展贸易,因此当莱特和他的水兵在七月十七日登上槟榔屿后,第二天即带着几个印度人从吉打过海来到岛上,拜望这些英国人,并送给了他们大米和渔网。这次见面显然让初抵全新环境急着找人帮助的莱特感激万分,可以想象辜礼欢从他口中得到了多少的承诺。一个星期后,辜礼欢就带着家族的人从吉打迁到槟榔屿定居了下来。
在辜礼欢的带动下,一些闽南商民纷纷从当时住有不少福建移民的麻六甲和闽南各地来到这个新开发的岛屿寻找新机会。莱特将他的统治中心设在岛屿的东北角,辜礼欢与他家族的人则安置在东南角,从事商业活动与种植。为了招揽各地客商到来,莱特将槟榔屿设计成世界第一个自由贸易港,不征收货物进出税,这一创新构想吸引了大批华人客商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华人移民。到一七九四年,当地华人人口已增加到三千人。
但是,不征收货物进出税,只是类似现代大商场以商品折扣吸引客人上门而已,顾客上门后必须另有招数从他们身上掏出钱来。莱特的手法是鼓励华人吸服鸦片和赌博,再向烟民和赌民们抽税。他说过,华人是收入来源,必须利用他们的嗜好增加收入,因此岛上烟馆和赌局林立。他又引进了荷兰人在印尼以华治华的办法,设立所谓的华人“甲必丹”(Kapitan,即头人的意思),以华人治理华人。这名华人头人不仅负责维持华人社会的治安和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更重要的是承包华人烟、赌、酒税的征收,将所得按一定数额上缴后,其余归己所有。这种做法称为饷马制,英国统治者不花一分钱和一分人力,以此从华人手中取得源源收入;华人承包者,也就是所谓的甲必丹,虽然抽取的是小头,而且要受英国人的驱策,但在华人前面却地位高人一等,异常风光。第一任甲必丹,就是最早迎接英国人的辜礼欢。
辜礼欢从一七八七年起担任华人甲必丹,于一八二六年去世,饷马制的收入成就了他家族的荣华富贵,生前娶有两名马来土著妇女为妻,共生有八子三女。在当地,华人与土著妇女所生的混血儿子称为“峇峇”(音Baba),混血女儿称为“娘惹”,因此,他的子女都是“峇峇”和“娘惹”,其中第三子辜安平幼小被送回中国念书,后考中进士,曾在林则徐手下为官,不久奉调台湾任职,他的孙子辜显荣就是中日甲午战后台湾割日时引领日本占领军进入台北城被台民视为汉奸的人物,也是最早参与两岸会谈的名人辜振甫的父亲。
二、在日本人底下飞黄腾达的辜显荣
辜显荣一八六六年出生于彰化县鹿港。这里是乾隆时期清军登陆中台湾平定天地会林爽文之乱的地方。辜显荣的父亲辜琴是单传,在他一岁多时就过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此时辜家在台已今非昔比,全家三口人(辜显荣上有哥哥,但早逝)往往只能稀饭果腹,因此辜显荣很小就外出打工,做过各种苦活,当过轿夫,以补贴家计,后来到台北从事鹿港与基隆间的货物船运,娶了一位鹿港女人为妻,生有三个女儿,领养了一个男孩。
一八九五年,日军登陆基隆,当时台北城因清朝官员离去,人心惶惶,一些地方士绅不敢出面组织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拟推派代表商情日军进城维持治安,但找不到人前去基隆面见日人,辜显荣自告奋勇带着请愿书前去,见到被任命为首任台湾总督的桦山资纪,将日军引进台北,这是他人生的转捩点。
辜显荣自愿引进日人的举动,是否师承他的先人辜礼欢,无从得知。但是,日人能够兵不血刃顺利拿下台北成,辜显荣却居首功。据台北出版的一本辜振甫传记《劲香寒梅》的描述,辜振甫认为这是“势不得已从权因应”,换得的是台北社会秩序的恢复;他父亲有过内心的挣扎,而且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一辈子“坚持不学日本话,不改日本姓,时时提醒儿子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或许是因为出自对父亲受到后人指责的补偿,所以辜振甫生命中最后的一件大事是在一九九三年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协商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历史的吊诡也就在此。
与顺利进入台北城成强烈对比的是日军在台湾其他地方遭遇的强烈反抗。在新竹、苗栗一带首遭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自发地方武装力量的顽强伏击,导致日军征台司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明治天皇的叔叔,曾与明治天皇争皇位,并参与甲午战役远征辽东)身亡;他的弟弟伏见宫贞爱亲王,特地从日本带兵支援,也在南台湾遇袭,身受重伤,于送回日本时不治死亡。
为了缓和台湾民众的反日情绪,日本总督桦山资纪把辜显荣作为亲日象征,给予了很好的待遇与犒赏,由日本大正天皇召见,并受昭和天皇册封为第一个台湾人贵族院议员,于一九三七年出席东京贵族院临时会议时病逝,生前享有日本人给予的盐、糖生产特权,也和他的曾祖辜礼欢一样,享有鸦片经销特权。
三、一代怪儒辜鸿铭
辜显荣生前为台湾的文化教育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在一九一五年与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创办了专门供台湾人子弟就读的中学,称台中中学校,这就是现在的台中一中的前身。在此之前,台湾并无一所专供台湾孩子就读的学校。
再就是在一九二四年邀请堂兄辜鸿铭到台湾讲学。辜鸿铭与台湾辜家都是辜礼欢一系子孙,辜鸿铭祖父辜龙池是辜礼欢的第六子,也是辜显荣祖父辜安平的六弟,但是辜鸿铭比辜显荣大,所以辜显荣称他堂兄。但是,两人虽然一个住在大陆,一个住在台湾,相互之间关系显然还是非常亲近。
辜鸿铭属于华侨后代,是一个另类的槟榔屿混血“峇峇”,因为他的父亲辜紫云娶的不是马来土著,而是葡萄牙人。辜紫云为苏格兰人布朗(ForbesBrown)打工,代其经管橡胶园。辜鸿铭自幼深受布朗夫妇喜爱,被收为义子,十三岁时被带至苏格兰,接受英式教育,随后又被送往德国就读,一八七三年起先后在爱丁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和巴黎大学攻读西方文学、工程和法学等学,造就了他通晓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可以说是东方人中难得的知西方派。因他取了Thomson的英文名字(汤生),因此又以辜汤生之名闻名中外。
一八八O年返回槟榔屿后,于任职新加坡英殖民政府时,认识了路过新加坡的另一留欧留学生马建忠。马建忠的哥哥马相伯是复旦大学创办人,辜鸿铭与他畅谈后,开始对西方世界产生动摇,立即辞去了在新加坡的职务,前往中国寻找他心灵中的东方世界,开始留辫子,穿长袍马褂。他在香港住了三年以后,加入洋务派大臣张之洞的团队,成为他的英文幕僚,帮助他了解世界大势。
辜鸿铭在清末民初新旧交替的混乱时局中,始终坚持旧文化,主张皇帝复辟,反对新文化运动,受到了维新势力的围剿,这当中有玩世不恭的一面,但是也有对盲目主张西化论者的不屑。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是将中国文化大量介绍给西方,异数是受到了日本文化界的垂青,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应邀到日本后,一住就是四年,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同年十二月受到了紧密追随日本文化时尚的辜显荣的邀请,来到了台湾讲学。
辜显荣的儿子辜振甫对这位堂伯父有很深刻的印象。他在生前给撰写辜鸿铭长篇小说的大陆作家钟兆雲的一次通信中提到,他是在五岁进孰读书后得以亲睹辜鸿铭的风采的。辜鸿铭的卧室与他的睡房仅一壁之隔,曾经向这些辜振甫同辈孩子们授课,教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儒家道理。辜鸿铭本人爱吃生牛排,喜抽土耳其Westminster牌扁体金口香烟,与通常的圆体香烟有异。
辜鸿铭于一九二八年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在北京去世.
四、温文尔雅辜振甫
辜显荣一辈子娶了六个女人,辜振甫是他的第四房太太所生,也是他的第二个亲生儿子(亲生长子是台湾中国信托集团董事长辜濂松的父亲辜岳甫,为三房所生,年轻时早逝),下面还有第六房的日本妻子所生的三个儿子,据称这个日本妻子是当时的日本统治当局撮合的政治婚姻,三个中日混血儿子中以老牌台独辜宽敏最为年幼,政治上与辜振甫的中国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辜振甫母亲信佛,温和的个性使他养成了谦谦君子的风度,与他父亲刚烈的个性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自小接受日文学校教育,但家中聘有来自泉州的私塾教师教导辜家小孩接受中国教育,又聘有英文教师,因此辜振甫成为同代人中难得的兼具三种语文素养的人物。
作为日据时代在台湾出生的人物,辜振甫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台湾人。他与自认代表台湾人的李登辉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是,除了都曾在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就读,对日本文化的了解都很深刻,在日本投降后都曾遭到国民党的政治迫害(辜振甫因参加过日本人的会议被指是“台独”,坐了一年多的牢;李登辉被指加入共产党,也坐过牢),以及后来都遭到国民党重用,具有中常委身份,成为台湾人的样板政治人物之外,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辜振甫不仅深刻了解日本,还具备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尤其是精通京剧艺术,能够写中国古典诗,即使是当代中国人物中,也是少见的;相对的,李登辉的中国文化素养相去甚远,粗陋少文,远不能望辜振甫项背。在两岸交往上辜振甫注重诚信,以柔克刚,深谙东方政治哲学;李登辉则是以日本人为师,重权术,反复多变。何者才是台湾人的典范,历史自有公断。
五、海内外华人共同谱写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历史多灾多难,但也多彩多姿,尤其是台湾人和海外华人更为这部近代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章节。从槟榔屿到台湾的辜家人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像他们那样的动人事例还有很多,如曾经担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漳州海澄新加坡移民后代林文庆和他的儿子林可胜,父亲林文庆是受到孙中山的力邀而到他的朋友陈嘉庚创办的这所大学任职的,他极力主张抗日,可是日军侵略南洋时,又与日本人妥协,是个争议性很大的人物,但在新加坡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子林可胜则曾经在当时新成立的北京协和医院(一九七一至一九八五年改名首都医院)医学院任教,是最早提倡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又如太平天国南京王府的警卫陈桂新,在太平天国覆亡时经香港逃往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当苦力,他在特立尼达(台湾译为千里达)与一名北京出生的客家梁姓女子所生的儿子陈友仁,在北洋政府时期曾经出任外交部长,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与英国人交涉收回了武汉和九江英租界,比香港的收回要早七十年。他是孙中山阵营中与宋庆龄和廖仲恺(也是华侨子弟,在旧金山出生,为近代名人廖承志的父亲)等人一同力主联俄容共的左翼人士,促成了共产国际的进入中国。他与一名法裔白人和黑人奴隶的私生女婚后所生的儿子陈依範,后来则成为周恩来时期中国对外英文宣传的重要角色之一。
这些人不是帝王将相,也不一定是才子佳人,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真实完整的近代史。他们的家族史和活动事迹,是很值得后人多加探索的。
(本文经汤锦台先生授权发表。原载于留学生杂志《鹤鸣》。配图为辜振甫的父亲辜显荣在台湾鹿港老家建造的巴洛克式故居。)
**************************
麓山学社 –让思想更精致
麓山学社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非政府,非宗教,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纽约麓山学社通过读书会活动提高参与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力等综合素质。我们基于读书的兴趣,分享知识与感悟,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们目前每周在纽约地区组织免费的读书会活动,地点在哥伦比亚大学或Fordham University。
订阅“麓山学社”,回复“美文”,阅读更多美文系列文章; 回复“ 读书会”,查看我们的纽约读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