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1 Levy 麓山学社

订阅麓山学社(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 ” 麓山学社”, 或加微信: lushannyc]

——————————

麓山学社读书会是一个全新创意的文化社交活动!通过对参与人数的限定(15-18人),以及对活动流程的独特设计,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能让您高效地互动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让我们为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2011年10月5日,这天傍晚的天色有种无法形容的瑰丽——温暖柔和,万里无云的天空上,一轮满月将清辉铺满了斯坦福大学校园。此时,300多人聚集在这里悼念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的逝世,对全世界来说,是损失了一位最伟大的创造家,但对出席者——尤其是他的家人来说,却是一种因为至亲离去而引发的切身悲痛。

 

悼念仪式如期举行,这场仪式悼念的是一个与众不同、才华横溢同时也会犯错的人。在Bono(译者注:U2乐队主唱)唱完《每一粒沙子》(Every Grain of Sand,鲍勃迪伦作品)(其实是从iPad上读这首歌的歌词),斯坦福纪念教堂的哀悼结束后,所有人移步到了附近的花园,为了这后续的聚会,花园被精心装饰一番。追悼者们用这场几个小时的聚会来追忆这位最令人难忘的人物。

 

那天晚上,众人口中的乔布斯不仅作为一个天才管理着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的开发过程,他还拥有超人的智慧、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对家人永久的爱意。但在这个看似完美的纪念背后,一场黑暗的戏剧已经缓缓拉开序幕,乔布斯的公共形象岌岌可危。

 

当追悼会前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乔布斯的指定官方传记撰写人Walter Isaacson宣布了一件事,他说他刚刚将传记的初稿交给了乔布斯的遗孀——劳伦斯。这本书被匆忙付梓,以期利用乔布斯之死的新闻效应赚取巨大利润。而就在聚会开始不久,一位与乔布斯关系密切的记者Brent Schlender在追悼者去往花园前就匆匆离开了,带着他的遗憾——当年早些时候,他没能抓住机会与乔布斯见上最后一面。

 

Isaacson的《乔布斯传》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销量超过100万本,这也使Isaacson成为了名人。然而在私底下,乔布斯的至亲密友却不认可这本书。他们不满Isaacson将焦点过多聚集于乔布斯的坏行为而没有全方位展示他们熟知的那个乔布斯。虽然该书也花了大量篇幅展现乔布斯的睿智和成就,但众多读者读完这本书之后都相信乔布斯可以用「魂淡」之类的词来形容。此后,坊间也引发讨论,如果一个人以他的远见和想象力推动了产业的颠覆式创新,那么Isaacson书中描述的“有毒的性格”到底是一种优点还是牵绊?《连线》杂志的封面故事也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你真的想成为史蒂夫•乔布斯吗?”

 

三年后,这种不满终于公开化。在今年二月接受《纽约客》采访时,乔纳森坚称,所谓乔布斯对下属员工苛刻的指责并不客观,乔布斯从未对谁进行过人身攻击,而只是一种直率表达的结果。 也正如乔纳森在Isaacson书里所言 对于Isaacson这本书,乔纳森曾说:“我对它的评价已经不能更低了。”

 

追悼会上提前离场的记者Brent Schlender则用一本新书再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本书由Schlender与Rick Tetzeli合作撰写,书名就叫《成为史蒂夫•乔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Schlender之所以对乔布斯不满并拒绝与乔布斯再见面是因为乔布斯没有授权给Schlender撰写一篇《财富》杂志的报道。但本书的撰写还是得到了苹果公司的大力支持,这给Schlender和Tetzeli的采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们采访到乔布斯的生前好友和工作同事,包括乔纳森、苹果公司CEO库克、苹果公司前通信主管 Katie Cotton、皮克斯CEO Ed Catmull、以及乔布斯的遗孀劳伦斯,并且还争取到很多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的帮助。这从某种层面也显示,虽然这些人不同程度参与了Isaacson《乔布斯传》,但他们并不认为Isaacson完成了为乔布斯立传的“ 历史使命”。Catmull关于这本书的授权通告说的更明显:“我希望它将被视为历史权威。”

 

《成为史蒂夫•乔布斯》是反Walter Isaacson和他的《乔布斯传》的。

 

我想在这里澄清我自己的立场。Schlender是少数几个乔布斯几十年来青睐与信任的记者之一,这个小团体的核心可能只包括Schlender(他曾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做报道)、《纽约时报》的John Markoff,和我,(当然Walt Mossberg也和乔布斯关系密切,但是他主要围绕产品测评,以及一些线下会议,而不是通过报道成为一员。)我们都与乔布斯有过一些相似经历,也都有机会看到乔布斯从20岁时傲慢自大的叛徒青年逐渐成长为50岁时世界最著名公司的掌舵者。

 

1991年,《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作者Schlender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

 

但就像《成为史蒂夫•乔布斯》里一个章节:“从鲁莽的自命不凡者到有远见的领导人的演”」所谈的,Schlender和乔布斯的联系更加私人一些(尽管该书是两位记者合作,但全书还是以Schlender的第一视角来做描述)。虽然Schlender尽量谨慎,没有将他与乔布斯的关系表现的比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互动更多,但看上去他与乔布斯之间联系非常频繁,经常拜访他家里,有几次还带着他的孩子们。

 

大概是因为这种亲近关系,使得Schlender从乔布斯友人们那里得到信任,并得以合作。从乔布斯友人们给予作者的访谈语录来看,当他们提供乔布斯的轶闻时,他们已经将Isaacson的书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最好的例子来自于苹果现任CEO库克,他曾在没有合适肝脏移植来源时主动提出将自己的肝脏捐献给乔布斯。乔布斯在库克解释整件事来龙去脉之前就果断拒绝了他的建议。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故事,但库克还是非常详细地回忆了整件事情,他告诉作者:“如果乔布斯是自私的人,他不可能拒绝我的提议。”

 

库克接着说到:“如果不关注这个细节,乔布斯的形象也就变的毫无底线。我认为Isaacson的书给乔布斯造成了极大伤害。它不过是一本旧事重提的书,并且只针对他个性中的很小一部分。作为读者,你会认为乔布斯是一个贪婪自私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我从Isaacson书里看到的这个人是我永远不会想要合作的人。生命很短暂,乔布斯并不是个完人。我们从不认为他是完人。但如果说他不是个伟大的人,显然是不对的,而这一点完全不被理解。”

 

这一点上,作者提到了库克的评论“乔布斯密友们的情感回想——采访之后的采访”。

 

“在我看来,库克认为Isaacson的书是粗制滥造有些夸张。我从他的书里看到了许多关于乔布斯的东西,我还知道了乔布斯与Isaacson进行的40次面谈的新细节,并且从几处面谈上来看Isaacson胜出了,因为乔布斯劝说大家去读这本书。不管其他人如何评价Isaacson这本书,它绝对的恰如其分的布满了乔布斯的声音。此外,没有人指出Isaacson 伪造素材。”

 

Isaacson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的书令人喜欢并诚实可靠,没有任何匿名的中伤。”

 

反而,抱怨在于Isaacson过分强调了乔布斯不那么吸引人的特质,没有很好的呈现出与乔布斯密友们眼中的事实相符合的丰满的人物形象。Schlender和Tetzeli试图用两种方式来做修正。第一,他们将乔布斯那些恶劣事迹的负面融入到了一个更大的背景中,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去了解它们。第二,他们展现出了年轻乔布斯与成熟乔布斯的对比,前者常因自我放纵和犹豫不决而犯错,而后者不仅更加成功的找到了精力释放渠道,而且能够建立起有益的人际关系。

 

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平衡点,一直到最后,乔布斯都是一个很难打交道的人。他们在书的最后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盲点,怨恨和急转直下”来试图处理乔布斯即便是在所谓的成熟之后还依然具有的令人讨厌的行为。没有绕过的一个事实是,乔布斯依然心怀怨恨,

 

他对于他发起的明显违法劳动法的“硅谷大公司互补挖角”计划满是兴奋,而他有时也会抛弃掉那些曾经做出过贡献的员工。

 

在这一点上,人们不禁要问:如此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否令人疑惑。但从我对乔布斯近三十年的观察来看,我必须承认,Schlender 和Tetzeli 带来了很多 Isaacson书里缺失的东西。的确,授权传记里的乔布斯是如此的“单纯” ,但在《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一书中,我看到乔布斯复杂性格以及柔情的一面,尤其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

 

虽然乔布斯声称自己讨厌怀旧,可我依然感受到,随着乔布斯年龄的增长,很多多愁善感的情愫也在缓慢的注入到他情感的调色板里。他时常闲扯一些过往的事情,比如PC时代一些神秘的产品,或者Mac团队的一些花边新闻, 甚至分享一些我和他工作以及他在苹果工作的琐事,甚至是一些我在采访他或苹果公司时的故事。他远非讲笑话的高手,但却有着讽刺天分。很多时候,乔布斯会嘲笑业界很多人的做法。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当我问及这位披头士粉丝是否愿意让Paul McCartney (Beatles成员之一)在苹果发布会上演出时,乔布斯果断回答:“不,我的梦想是让John Lennon为苹果歌唱。”

 

虽然我不比Schlender更有理由说我和乔布斯之间有更多私人交往,但我觉得我确实能从《成为史蒂夫•乔布斯》里看到我所熟悉的乔布斯。乔布斯和我之间也有许多分歧,这是一种来自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目标不一致所造成的分歧,但我们确实对很多事情观点一致,包括技术对社会的巨大改造、简洁明了设计的重要性、以及鲍勃•迪伦的伟大。然而与Schlender相比,也是令我欣慰的一点在于,我能够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一年跟他好好道别。(令人困惑的是Schlender拒绝见乔布斯最后一面,好像不是因为报道方面的问题而是来源于与Schlender健康状况有关的特殊情况。)基于以上所有原因,我相信Schlender和Tetzeli确实把握住了在官方传记中没有的一些元素。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相信关于乔布斯个人性格的争论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是因为,未来技术或文化方面的学生想要知道的是乔布斯究竟做了什么以及他是如何做到的。从这角度来说,《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的长久价值不在于它尝试更正之前的传记,而在于它为历史研究者详细记录下了乔布斯个人的进化。这本书的官方论点是:在1985年离开苹果与1997年返回苹果之间的「荒芜岁月」里,乔布斯这位天才般的创业者是如何获得管理智慧、耐心、甚至圆滑的手段——这一切都有助于他把公司带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难称得上是全新的发现,只不过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智慧。但像《成为史蒂夫•乔布斯》这般详细地娓娓道来还未曾有过。

 

两位作者首先着笔于乔布斯在苹果的第一阶段以及在Next的早期,之后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未能摆脱粗鲁与自负但却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卓越战略家与管理者的乔布斯。乔布斯还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有助职业发展的「朋友圈」关系。

 

另外,两位作者还发现了此前各种关于乔布斯轶事中未曾有过的细节,比如谁知道乔布斯在推出iTunes平台小额交易策略和他在赢得唱片公司「每首歌99美分」折扣时感到同样的骄傲呢?(反正我不知道,虽然我还写过一本关于iPod的书。)

 

因为《成为史蒂夫•乔布斯》还原了很多乔布斯的细节,所以想要用一句话概括它是不公平的。两位作者自己也解释道,乔布斯的人生很难浓缩到皮克斯电影剧本般的文字里,他们把这本书描述成“给人启迪的、复杂的而且直面人性的。”但是如果非要我在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内做一个概括的话,我会引用Schlender和Tetzeli的一句话:“他可能是个怪人,但绝不是混蛋。”

 

【本文来源Medium,作者Steven Levy,由机器之心(微信:almosthuman2014)独家翻译出品,参与成员:柒柒、翬、赵赛坡。授权纽约麓山学社转载。】

**************************

麓山学社 –让思想更精致

麓山学社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非政府,非宗教,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纽约麓山学社通过读书会活动提高参与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力等综合素质。我们基于读书的兴趣,分享知识与感悟,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们目前每周在纽约地区组织免费的读书会活动,地点在哥伦比亚大学或Fordham University。

订阅麓山学社”,回复“美文”,阅读更多美文系列文章; 回复“ 读书会”,看我的纽约读书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