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麓山学社读书交友会是一个全新创意的文化社交活动!通过对参与人数的限定(15-18人),以及对活动流程的独特设计,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能让您高效地互动,社交,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让我们为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如果说恋子是母亲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对儿子占有欲的表现,那恋母就是儿子对母亲占有欲无意识满足后自足感的体现。《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与母亲米利安和克莱拉三个女人之间的的关系,是保罗人格的被分裂。很多研究者尤其把这种悲剧归因为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但是阅读过程中最领我心醉神迷的不是矿工父亲的暴虐和家庭的拮据上。整部小说除却保罗自我心灵斗争逐渐的蜕化过程,其中保罗与米利安出现的环境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星星、雏菊、篱笆••••••浪漫的意象营造了保罗和纯精神对象米利安的浪漫意境,诗意的语境令人为之感动的是,保罗焦虑的状态中仍在渴求的浪漫的精神意境。
母亲婚姻生活的不幸,导致她过早的把爱倾注到儿子身上。受过教育后对爱情的向往让母亲在年轻的时候义无反顾爱上一个工人。丈夫酗酒,儿子威廉的早夭,这位颇有学养的母亲在保罗幼年时就希望把他培养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丈夫角色的缺失使妻子把所有的希冀都寄托在这个漂亮的幼子身上,这是一种心理弥补。随着孩子渐渐的长大,母亲在小说后续发展阶段完全变成了一个多疑的老太婆的形象,一个习惯于把自己伪装起来,把糟糕的家庭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妇女的转变,恋子的心态无意中暴露无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恶略。这是一位让人不禁又爱又恨的一位母亲。
少年保罗在农场遇到了米利安。米利安生活的环境是典型的宗教化纯净的诗意营造的一个远离城市的农场。“林子边上,有一段低矮的红色的农场建筑,紧挨着的是苹果园,苹果花纷纷落在魔石上,树篱下有一个深深的池塘,上面有几棵橡树遮掩着,树荫下站着几头母牛。农场和房屋朝着树林的四面,有三面晒在阳光下。这儿非常安静,挨着城堡农场那一边是一排枝叶摇曳的白杨树,煞是好看。山楂从树篱上垂下,小雏菊和仙翁花成片,像是田间的笑脸。”
精神的对象都是美好的纯真的,保罗的精神对象和环境无意也是远离工业社会的极度纯净。可是时间不允许一个正常人一直囿于纯精神的形而上的世界,所以随着成长期的懵懂逐渐使保罗对米利安有了生理的需求。可是米利安的美好和宗教的牺牲意识,让保罗自惭形秽,正是因为保罗理解可是无法做到米利安的高度,所以才会羞于在崇高的米利安面前羞于表露。雏菊和黄色和黄色的大菊花一直是围绕着米利安的美好意象。诗意的产生,诗意的感情始终不能抑制一个人自我的觉醒过程,矛盾的心理和母亲的压力让保罗最后放弃的心爱的姑娘。
两人分手时“黑暗中到处开满象一大颗一大颗裂开的星星似的纯白色花朵。野玫瑰形成一团团象牙球,犹如漫天星斗,在黑沉沉的簇叶、花梗、青草上闪烁着发光。保罗和米利安挨在一起,默默无言,站着观看。从容自若的白玫瑰花的光一点一点地罩没了他们,似乎点亮了他们心灵中某个角落。暮色四合,宛如烟火,但仍掩盖不住那些野玫瑰。”
诗化的环境让诗意的人舍不得去破坏它的美好,所以保罗最后在矛盾中分裂,把肉欲和灵欲彻底的割裂,被米利安“精神阉割”,而与保罗离开家乡来到汉诺丁工厂后结识的女人克莱拉无意让他被压抑的欲望觉醒。
进入工厂后的收入让这个家庭的生活面貌也逐渐改观,保罗却无意间沦陷城市的生活中,在情人和母亲之间艰难的踟蹰,诗意的远去,代之而来的是金钱欲望和责任的重量,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永恒的主题,让保罗又一次分裂。失去儿子的焦虑感让母亲三番四次的责难,保罗逐渐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束缚和依恋说“只要你活着,我就找不到任何人。”母子关系恶化,母亲的死亡让保罗幡然悔悟,可怜的妇人在最后临死的时刻都企图把儿子一起带到地狱永生永世。若说恋子是最原始的母与子的情结,那原始的情愫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蜕化,变成最有利于人格发展的情感,可是母亲显然是让自己在极度的占有欲的趋势下忽略了儿子的健全的发展。西方心理学老师讲过西方哲学家Erich Fromm的存在主义的价值观取向,“having与being”,“ He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s had two basic orientations: having and being. Now, a person with a having orientation seeks to acquire and possess things, property, even people. But a person with a being orientation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 They derive meaning from exchanging, engaging and sharing with other people.” “占有和存在”当一种感情达到极致的顶峰时,你潜意识时中强烈的占有欲会作祟,“是”什么,符合什么,达到什么。换一种角度,体验存在的价值,或许更是一种合理的情感态度。
保罗在对母亲后期不满中,想要摆脱,在母亲死后,巨大的精神失落感,让他意识到“举世滔滔,她是他的唯一力量”。这不是中国传统的尽孝的观念所能解释的心理落差,后来保罗离开了克莱拉,心中的天枰上肉欲在无形的恋母情节中显得渺小。
精神和肉体在母亲极端的恋子情结中扭曲成自我无形的恋母情结。 “她生他,疼爱他,管着他。而他也反过来把爱倾注在她的身上,以致他简直没有办法摆脱她,独自去生活,真正爱别的女人。”在主人公无时无刻的焦虑中,让这个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显得孤独无助,矛盾挣扎斗争后的结果,便是巨大的失落感。小说尾声,保罗的一大段意识流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青年的成长。失去母亲后,“谁能说他母亲曾在活过而现在已不再活着?她曾经在一个地方,如今在另一个地方,如此而已”,其实母亲一直存在,因为他是母亲的关怀备至的杰作,他的影子里永远跟着另一个影子,要用整个生命的意志是去偿还母亲的爱。
一部伟大的小说,不是在于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也是作者生活的局限所致,小说的社会意义在社会学的预见角度已经终止,对于社会科学没有多于的研究价值,但是伟大的作品确是在有限的环境中塑造出人物内心的挣扎,而这些人性心理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共同性,他可以用人性的关怀去解读,同样也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看待。
**************************
麓山学社-让思想更精致
麓山学社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非政府,非宗教,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纽约麓山学社通过读书会活动提高参与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力等综合素质。我们基于读书的兴趣,分享知识与感悟,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们目前每周在纽约地区组织免费的读书交友会活动,地点在哥伦比亚大学或Fordham University。
订阅“麓山学社”,回复“美文”,阅读更多美文系列文章; 回复“ 读书会”,查看我们的纽约读书会活动。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